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5年 04月 1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News Centres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您的位置:主页 > 新闻中心 >
【信息化教育】新技术创造教育新生态
2022-03-24 返回列表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在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明确提出,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2019年在致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的贺信中,他进一步要求,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变革创新,充分发挥人工智能优势,加快发展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适合每个人的教育、更加开放灵活的教育。总书记的科学论断揭示了“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引领未来”的时代主题。随着人类生产技术从利用自然力转向机器生产、从互联网技术跨越到人工智能,社会发展形态由分散经营的农业社会进入规范标准的工业社会、精准个性化的信息社会,教育相应地形成了松散型教育、制度化教育和弹性教育的样态。从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每一次技术的进步,都会促进教育变革,尤其是新技术革命成为变革教育系统的“神器”,促进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的形成,加快了学校系统性变革,从而构建了新时代教育的新生态。

      教育是技术应用的“慢行业”。随着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它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相对而言,技术在人力密集型的教育行业的应用是有限的,对靠颠覆式创新起家的互联网企业来说,其在购物、打车、支付、订餐等行业的成功经验和商业模式难以复制到教育领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是立德树人。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教育从古代的精英教育,到今天的普及教育,已运行数千年,有其完整的运行逻辑。这个极度传统又极度重要的行业,接受技术改造格外困难。多年来,教育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被武装起来的线上教育,基本上没怎么撼动线下教育,还没有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无论是机器教学、电化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还是“互联网+教育”以及人工智能,都很难颠覆现有的教育体系。在全球性疫情的特殊情况下,一方面,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作用得到了凸显,推动了智能学习系统、虚实融合学习环境、智能教育助理等智能系统和工具的开发与供给,智能教育环境建设已现端倪:初步实现机器智能与人类(教师)智慧相融合,指向学习者的高级思维发展、创新能力培养。另一方面,在线教学软硬件的不足也得到暴露,展现了未来的改进空间。同时,尽管各级各类教育中信息化的应用水平不同,但数字技术展现出强劲活力,展示了技术支持教育发展的无限可能,有力地促进了个性化学习的发展。
       技术改变传统教育服务模式。人工智能要求传统教育的整体改革,构建包括智能学习、交互式学习在内的新型教育体系。技术赋能教育,与教育相关的语音语义识别、图像识别、增强现实/虚拟现实、机器学习、量子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深度融入教育体系,逐渐改变既有的教育教学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实现教学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和模式重建,促进了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教育发展水平。从发展阶段看,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教育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学校形态的改变三个阶段。教材、电化教育、PPT课件等都是工具与技术层面的变革,慕课、翻转课堂等是教学模式的变革,大数据支撑了教育治理模式的变革,而具有高速率、低延迟、高容量特点的5G技术,促进了智慧学习支持环境的构建,加强了信息化技术共同体和学科建设,加快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变革,推动了泛在、灵活、智能的教育教学新环境和应用模式建设。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被认为是解决师资、教育内容等问题的重要手段,通过人工智能来替代教师的部分低价值劳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最终目的是实现精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技术一步步从支撑教育发展走向引领教育发展,成为教育发展的内生变量。
      共创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教育新生态。如前所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可分为三个阶段:工具与技术的改变、教学和管理模式的改变、学校形态的改变。计算机本质上是符号操作器,最精密的计算机也不过是“解决特定问题的智能计算器”。尽管它在高度结构化的情境下擅长学习,可以在围棋比赛中击败最优秀的人类选手,但其内部表征方式毕竟还是为特殊的任务定制的,它不能自创理论、主动变通和迁移。人工智能无法取代教师,只能武装教师。更准确地说,只能取代照本宣科的“经师”,而不能替代有情怀、有智慧、有魅力的“人师”。人脑不是“有血有肉”的计算机,人类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智慧很难被超越,人机需要协同。为此,必须先解决教育内容数字化的问题,之后才能实现教育过程自动化和教育方式智能化。一方面,我们应以开放心态与协同机制促进信息化融入教育教学;另一方面,要尊重教育,敬畏规律,始终坚守“教育性”为第一特性,从内容、用户、教学创新三个方面去努力。要坚持内容为王,敬畏知识,尊重而非迎合用户,整合先进教学理论,经由技术和内容载体实现创新。
      反观当前流行的学习类APP设计,大多数难以摆脱知识为主的讲授模式、刺激—反应—及时反馈(强化)的行为主义操作练习模式、积分奖励以及游戏竞争的外部动机激励模式,即使是人工智能的应用,也仅仅是将机械练习进化为自适应练习。从内在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来看,当前学习类APP中的创新并不多见,它们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强化了应试教育。因此,学习并整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经由技术和内容载体来实现创新的学习过程,是学习类APP敬畏教育的主要体现,它关乎产品的创新,更关乎产品的生命力。要依据未来的学校形态与教育结构,思考技术的应用,把学校建成新型的学习中心,充分利用5G技术背景下教育资源获取的便利性、即时性、共享性特点,建立国家优质教育资源中心和新型的学分银行制度,打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学校与家庭的壁垒,实现“能者为师”“课程为王”的构想。

如果在学校形态和教育结构变革的背景之下,利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技术,一套新的教育生态系统、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模式,就完全可能成为现实。借助业已建立起来的在线学习基础,积极推进智能时代的课堂教学变革以及整体的育人方式改革,推动传统教育形态发生颠覆性变化,营造未来全面育人的教育新环境,这是新时代学校转型之需要,是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时代责任。

作者:曾天山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