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官方网站!
今天是 2023年 07月 24日 星期一
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
Huizhong Observation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惠众观察 您的位置:主页 > 惠众观察 >
【创造能力】泰戈尔论劳动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价值
2020-05-18 返回列表

       关键词:儿童成长;创造能力养成;奋斗精神;泰戈尔
  泰戈尔关于教育的专门论述并不多,关于劳动对儿童成长价值的论述更少,仅在《教育问题》一文中部分涉及。尽管如此,在为数不多的文字中,泰戈尔关于劳动对儿童成长意义的论述饱含丰富的哲理与教育意蕴。他用生动、形象、质朴的语言阐述了劳动对儿童成长的重要价值。
 
  劳动密切儿童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丰富儿童心灵
 
  泰戈尔认为学校与周围环境脱节,甚至双方之间产生矛盾,将会导致儿童心灵空虚。特别是儿童白天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几个小时内,若完全与周围世界隔绝,则书本上所学到的抽象概念便难以消化。因此,他建议:“我们应搞清楚现时的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学校里也能做家务活儿,丰富多彩的学科内容和生动的教学方式有机结合,学校同时挑起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心灵的两副担子”。在这里,泰戈尔鲜明地指出学校承担着对儿童传授书本知识和培养心灵的两项重要职责,而心灵的培养需要劳动及劳动教育的介入。他甚至建议:“条件许可的话,学校应拥有一片农田。学生干农活儿,农田提供学校所需的粮食。另外,可以养牛,获取牛奶,生产酸奶,学生们参加饲养家畜。课余时间,他们修建花园,除草浇水,扎竖篱笆。这样,他们与大自然不仅在感情方面,而且在活动上也会有密切联系。”儿童若只是单纯地介入大自然,则主要在感情方面与大自然产生联系;若通过劳动的方式介入大自然,则在感情与活动方面均与大自然产生了联系。这种介入方式,会促进儿童与大自然之间感情的培养以及儿童心灵世界的培育。
 
  劳动促进儿童自主基本生存能力及创造能力养成
 
  泰戈尔认为,儿童通过吃苦受累的劳动,至少拥有三种能力,即:“席地而坐的能力”“穿布衣吃粗茶淡饭的能力”“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能力”。三种能力由“简单”到“复杂”,所蕴含的生活知识不断丰富、生活技能不断提高,相应的生存与生活范围也不断扩大。其中,“席地而坐的能力”是指能够行动自如;“穿布衣吃粗茶淡饭的能力”是指能够通过自己的生存技能获取生活所必需的物资;“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能力”,则突出生存能力的高效性与生活能力的创造性。三种能力的形成,不是凭空就能产生的,也不是简单的、不受累的劳动就可以形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吃苦、受累的劳动过程才得以形成。
 
  劳动涵养儿童简约、质朴、淡泊的心性
 
  泰戈尔以对比手法阐述“淡泊”与“摆阔气”意义的不同。“简约、质朴、淡泊,是名副其实的文明;摆阔气讲排场,是粗俗的表现。”他甚至认为,摆阔气、讲排场是一堆大汗淋漓的“无能”的垃圾,人若缺少一些物品,人性的尊严不仅不会受到伤害,反而能在大部分地方闪射出纯真的光芒。“幸福在心中,不在排场之中,这简单的道理,他们竭力忘却,成了千百种商品的奴隶。”那么通过何种方式培养儿童这种淡泊的心性呢?泰戈尔认为不是通过无效的说教,而是以可观的事例。而这可观的事例,就包含劳动。
 
  劳动激发儿童对父辈奋斗精神和民族探索精神的尊重
 
  泰戈尔并没有正面言说劳动能够激发儿童对父辈奋斗精神和民族探索精神的尊重,而是从反面的角度设问“不进行这样的教育(指‘劳动教育’),我们就会习惯于瞧不起自己的手脚,瞧不起教室的地板,瞧不起大地,就会怨恨我们的父辈,就不能深切感受到古代印度求索的伟大精神”。同时,通过让儿童参与劳动,让他们感受到劳动并不是一件高不可攀的、复杂的事情,而是件极其简单、极其正常的事情。
 
  劳动促使儿童普通人性的形成与成熟,让儿童成为真正的人
 
  泰戈尔所言的普通人性,不仅包括上述“席地而坐的能力”“穿布衣吃粗茶淡饭的能力”“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的能力”三种能力,更包括与生俱来的人性的许多权利与自由。他认为,无论贫富,任何父母都应该通过劳动让自己儿女的普通人性先形成与成熟起来,只有这样,儿童才有成为真正的人的可能性,才拥有作为“人”的基本权利与自由;只有先培养儿童的普通人性,才能依据需要将其培养成富人的孩子。然而,生活中很多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在儿童普通人性未形成与成熟之前,父母已经让儿童远离劳动,让他们成为富翁的子女,衣来张手、饭来张口。这样的儿童,由于缺少大部分有价值的人性,也失去了“汲取生活中许多乐趣的能力”。这样的儿童拥有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呢?泰戈尔描述:“他们像翅膀结紧的笼中鸟,虽有手脚,父母却使他们成为残疾人。他们不愿走路,要坐汽车;不愿拿很轻的物件,雇用苦力手提肩扛;甚至自己的事情也不愿做,而要仆人侍候。如此这般,绝对不是因为缺少体力,这些可怜虫是觉得人前脸上无光,虽有健全肢体,却宁可当麻痹症患者。简单的活儿,在他们却难得不得了。最正常不过的事儿,他们做起来却满脸羞臊。偷偷看着小圈子里的人的脸,他们甘愿受不必要的制约,从而失去与生俱来的人性的许多权利。他们受不了别人不把他们看作阔少爷的羞耻。”远离劳动,使得这些儿童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而这进一步让他们在生活中不自由,同时也背负着巨大精神压力。“他们头顶着的山一样的精神包袱,压得他们步履维艰。他们履行责任,头顶着精神包袱;参与娱乐活动,掮着精神包袱;出门旅游,也拽着精神包袱。……他们是世界上登峰造极的精神囚徒、精神残废。”那么,这种生活状态在儿童步入成年时是否能够得到改变呢?正如中国谚语“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说的那样,泰戈尔也道:“自觉自愿接受了奢侈的生活方式,让他们改弦易辙,只怕是一厢情愿”。而上述一切的根源,则是父母在儿童早期时,让他们远离劳动,缺乏劳动教育造成的。“难道还得说,这些家长,把人为的无能当作骄傲的资本,在世界的精神田园里遍撒蒺藜,是对儿女的一片好心吗?”
 
总而言之,泰戈尔认为儿童天性爱自然、爱劳动。“儿童从不憎恨大地的泥土、尘埃,他们渴望阳光、雨霖、和风,他们动用自己的全部感觉器官,把直接考察世界当作幸福”“大千世界是劳作之地,是形形色色的拼搏的舞台”。应让儿童充分参与劳动,在劳动中接受教育,成为真正的人。
作者:张海水 广州市教育研究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年05月18日

版权所有:北京惠众教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