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东部某省两万五千多份高中学生问卷调查的分析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着力加强创新能力培养,面向中小学生实施科学素养培育‘沃土计划’;面向具有创新潜质的高中学生实施‘脱颖计划’等。”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如何?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团队2024年按照分层抽样原则,在东部某省11个地级市分别选取优质高中、普通高中和薄弱高中各1所,共计33所高中学校,发放并回收25225份有效问卷,以创造力自我效能及创造力成长型思维、批判性思维、成就动机、心理韧性和坚毅性5个维度作为预测指标,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并给出了相应的建议。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7点正向计分方式,得分越高,表明创新能力相关维度发展水平越高。
1高中学生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较高,但创造力成长型思维相对较低
创造力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创造性任务中产生新颖、有效想法的能力的自信程度,创造力成长型思维是指个体相信创造力是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和实践提升的,而非天生固定不变的特质。前者意味着“我相信我有创造力”,后者意味着“我相信我的创造力可以不断成长”。
问卷调查显示,高中学生的创造力自我效能感的平均得分为4.84,创造力成长型思维的平均得分为3.62。这一数据说明,调查对象对自己的创造力水平相对自信,但对未来是否可以进一步发展的自信心相对不足。高中学生对既有的创造力自信与未来创造力发展信念之间存在结构性失衡,需通过教育进一步弥合。
批判性思维能力较高,但自我反省能力相对较低
批判性思维是指通过理性分析和独立判断,得出清晰、合理和基于证据的结论的能力,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反之,创新能力的提升也能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研究团队从普遍怀疑、自我反省、思想开放和谨慎思考四个维度考查高中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总得分为5.41,其中在普遍怀疑、自我反省、思想开放和谨慎思考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5.38、5.27、5.40和5.58,表明学生们普遍拥有较高的深思水平、怀疑水平与开放水平,说明他们在不轻易接受未经证实的观点的同时,也具备乐于接受新观点与不同意见的可能性;但在自我反省方面的得分偏低,需进一步提升深思省察与严谨判断的能力。
成就动机相对较高,但害怕失败会阻碍学生的积极探索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在追求成功和实现目标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内在驱动力,是个体追求成功和卓越的心理动力,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到激活、引导、维持和调节的作用。高中学生的成就动机可分为追求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两部分,二者之差反映了学生总体的成就动机水平。
高中学生追求成功倾向的得分均值为4.83,避免失败倾向的均值为4.59,说明高中学生追求成功的倾向略高于避免失败的倾向,成就动机为正值。但相较而言,高中学生避免失败的动机得分仍比较高,害怕失败的心理可能会阻碍学生的积极探索。
总体心理韧性较好,具备面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
心理韧性是指个体在面对压力、挫折、逆境或重大挑战时,能够有效适应、积极应对并迅速恢复平衡的能力,心理韧性反映的是个体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时所具有的内在坚韧性。一方面,高心理韧性者更能应对创新中的困难,在面对压力、资源不足或时间紧张等困难时,依然能保持对目标的坚持,从而更有利于解决问题、克服困难;另一方面,心理韧性是应对抑郁和焦虑等心理障碍的重要保护因素,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较高的心理韧性水平有利于学生的长期发展。
总体来看,高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水平为5.02分,表明当前高中学生的心理韧性整体较好,说明多数高中生具备应对压力情境(如考试失利、人际冲突等)的适应能力,为中学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安全保障。
坚毅性总体水平较高,但保持长期兴趣和专注的能力有待提高
坚毅性是指个体在长期目标追求过程中表现出的热情和毅力,不仅是指面对短期困难时的坚持,更包括能够在长时间内专注于目标、不懈努力的人格特质。这一人格特质反映了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毅力水平,包括坚持努力和兴趣保持两个部分,通过提供持续动力、增强心理韧性、推动深度学习等方式,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体来看,高中学生的坚毅性均值为4.25,其中坚持努力维度的得分较高,为4.96分,而兴趣保持维度的得分较低,仅有3.54分。这反映出被调查高中学生对某项任务保持长期兴趣和专注的能力有待提高。
2从四方面加强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根据调查及数据分析,笔者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强高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第一,建议强化创造力成长型思维培养。应在学科课程中融入成长型思维训练,强调创造力的可塑性。通过分享榜样成长案例、组织创意活动和设置“过程导向”评价体系,引导学生关注后天努力与成长过程本身的重要性,增强他们对创造力发展的信心。
第二,建议加强自我反省能力训练。在课堂教学中加入反思环节,鼓励学生撰写反思报告或进行开放性讨论。通过反馈机制和同伴评价,引导学生深度审视自身观点和行为,培养理性分析与独立判断能力。
第三,建议创设宽松包容的教育环境,鼓励学生勇于尝试。通过相关主题活动,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失败的价值。设置分阶段目标和“创新尝试奖”,增强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减少害怕失败的心理对探索的阻碍,从而培养学生专注于追求成功的积极心理动机。
第四,建议强化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支持。应加大对普通高中的支持力度,提供创新教育专项基金和免费课程,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沃土计划”“脱颖计划”以及“英才计划”等实施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和学校背景差异,在拔尖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中兼顾效率和公平。
(作者王新凤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韩子祥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2025-09-15